我剛一進門便被追著繞院三圈,一邊跑一邊大喊魏叔玉的名字,教他來救我。
撿回一條命來,我怎么想怎么覺得窩囊,抄起笏板就要去與那雞一決雌雄。
叔玉一把將我扯走,指著養(yǎng)雞棚外高懸的鐵告示:“朝廷財產(chǎn),禁止虐雞。
泄憤一時爽,親人兩行淚。
”告示上貼著一縷帶血的頭發(fā),可見是與雄雞搏斗敗北的殘骸。
“嘩,傷勢不輕啊,這是誰的?”叔玉悲痛地說:“圣人。
”-負責戍守黃河的是右武侯將軍阿史那思摩,已故頡利可汗的部下。
貞觀四年,李靖的六路大軍殲滅東突厥,頡利可汗兵敗被俘,思摩歸順大唐。
隨之而來的有幾萬突厥降兵,圣人認為思摩與他們熟悉,故而全部交給他管理。
頡利可汗曾是突厥最輝煌的雄主,他貞觀元年曾兵臨渭水河,哪怕圣人也不得不與他暫定盟約,屯兵三年才有機會反戈一擊。
那些降兵曾經(jīng)跟隨過這樣的英雄,哪里能夠將思摩放在眼里?鴻臚寺里積壓了大量關于思摩的投訴信,幾乎每隔一個月便有一封。
士兵們舉報他消極備戰(zhàn)、疲于練兵,舉報他苛待部曲、賞罰不明。
鴻臚寺與兵部都派人去調(diào)查過,全然挑不出思摩半點錯處,在報告中寫道:“兵卒貪婪懶惰,右武侯將軍懲罰無果,反而遭到報復。
”這一次嘩變原是一場欺軟怕硬的霸凌行為,輪戍烽火臺的一千士卒全都撂了挑子,要挾思摩給予他們更好的待遇,否則便什么也不做。
思摩忍到盡頭,將這一千人悉數(shù)關押起來,可突厥士兵一脈同宗,沾衣帶水,思摩難得的硬氣換來整軍癱瘓。
思摩害怕圣人責怪自己,不敢將事情上報長安,下令全城戒嚴,出城者死。
倘若哥舒不豁出性命跑出來,長安根本不知道邊防有這樣大的一場暴亂。
今日兵部開會,討論是否要將思摩調(diào)回長安,再換更有威懾力的將軍過去。
因著兵部尚書尚未到任,會議的主持人是魏侍中,而我作為藩將的“父母官”列席聽證。
“我希望大伙客觀一些,不要夾帶對思摩將軍的個人偏見。
”魏侍中道。
我循例朗讀思摩的履歷,他開皇七年生人,如今五十有八,已經(jīng)降唐十年了。
“思摩將軍是個開朗和善、禮賢下士的人。
他對大唐的文化很認同,也有自己的思考。
鴻臚寺編纂《突厥語商務對話一百二十句》的時候,曾請他做為校對。
”不確定魏侍中有沒有在聽,他雙眼微闔著,像要睡著了:“他是個翻譯?”我回答道:“他在突厥的官職是‘苾特勤’,是個貴族散官,早年間負責突厥的外交工作。
”兵部參會的官員席位間,有人問道:“他從未打過仗?”“是。
”又有人問道:“頡利因著什么不用他領兵?”“因為思摩將軍長得像龜茲人,不像突厥人,曾經(jīng)被質(zhì)疑血統(tǒng)不純正。
”“那圣人為什么要用他?”魏侍中一句話問出口,席間嘈切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