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馨玉報了門戶后說道:“我看過楊編輯的文章,認為他的思想很先進,昨天又遇到了一件事困擾著我,覺得楊編輯或許能幫上忙。冒昧打擾,還請見諒?!?/p>
她把手上提的杏子遞給了眼前的女人。
耿如慧點點頭,捂著鼻子:“先進來再說。”
就這一會兒開門的功夫,蒼蠅都飛進去了好幾只。
屋子面積不大,戶型一點都不好,就分個里間外間。
耿如慧揚聲對著內屋喊人后泡了茶葉水招待她。
“你得等會兒,他昨天喝了酒,就睡到現在?!?/p>
“我叫耿如慧,楊榮是我丈夫。說來也巧,你還是楊榮的師妹,他也是華清畢業(yè)的,不過比你高了好多屆。”
這簡直是意外之喜,有點同校的香火情,說話總歸是更方便些。
“我看過楊編輯的文章,很認同他的觀點。他說個體工商戶即將會是激活社會主義經濟的一池春水,國家即將煥發(fā)出強大的生機活力,要打通經濟大動脈,必須暢通經濟微循環(huán),個體私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會越來越重要,從必要的、有益的補充上升到重要組成部分。我認為楊編輯的觀點很具有前瞻性,街頭巷尾不斷涌出的攤販們證明了政策開放是民心所向,未來個體工商戶們會告訴社會這一步沒有走錯…”
“你說了這么多,具體覺得好在哪?”
聲音是從內屋傳出來的。
姜馨玉認真回答說道:“可以解決一大部分就業(yè)問題,也方便了民眾?!?/p>
今年首都可多了不少回城的知青,本來工作崗位就不夠,不然當初也不能組織動員知識青年們下鄉(xiāng),等再過兩年,回城的都回城了,城市壓力只會更大。
那大家伙都干什么去?當個體戶就是一條好的出路啊。
楊榮穿好衣裳,出來的時候還在整理頭上翹起的頭發(fā)。
“姜師妹,你這次來找我,只是想贊美我?”
楊榮個頭不高,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,很有這個年代文化人的特色。
姜馨玉笑說:“我是有事想請楊師兄幫忙來著,贊美你是在看了你的文章后內心最真實的想法?!?/p>
楊榮擺了擺手,“你說我聽著?!?/p>
在他洗臉刷牙的間隙,姜馨玉把昨天的事說了。
“我想著,不是每一個街口“周錦”同志都會正好在場,但如果把這件事寫在報紙上讓更多的人看見,那受害的人就會變少,那些趁機作亂的人也會收斂,市場會繁榮起來?!?/p>
訪員來了
“小姜,你這想法是挺不錯,但能不能刊登到報紙上我家楊榮說了不算,得上頭點頭?!?/p>
耿如慧也是報社的工作人員,和楊榮同進同出,知道他之前那幾篇文章得罪了人,連帶著總編輯都挨了掛落。
“不怕你笑話,我倆工作了這么多年,還是兩個月前才分到的房,結婚這么多年,一直住在多人宿舍,好不容易熬到分了福利房,輪到我倆的卻是靠著廁所的…”
耿如慧提起這些就是一肚子憋屈,平日里沒人說,這一抱怨起來就有停不了的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