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論文正式發(fā)表以后,短短的幾天時間,媒體的報道就不說了,他還收到了各種各樣的邀請,有‘完全沒聽說過、名字還高大上’的計算機會議邀請,也有國內各種大學的演講邀請。
等等。
趙奕都感覺有些頭疼。
他知道邀請的原因是什么,就像是‘計算機技術交流群’的群友說的,論文對‘篩選法’的證明過程不完善,其他人想依靠論文的內容,去理解‘篩選法’是很難得。
別說是初讀論文的其他人了,就連指導他完成論文的劉教授,都沒有完全搞明白,想和他當面談談篩選法。
趙奕和劉教授語音通話,也收到了一條建議,“你應該去參加學術會議,或者接受大學的邀請去做一場演講?!?/p>
“必須去嗎?”
趙奕稍微有點猶豫,他挺享受高中生活,不想因為論文的事情請假。
劉教授苦笑道,“其他人巴不得多去做演講,那么多人對你的篩選法感興趣,也是對你的研究的肯定?!?/p>
趙奕聽著點頭。
當撰寫了個論文以后,沒有人能完全搞明白,確實是個大問題,他也需要用演講,來讓所有人確定,他的‘篩選法’是正確的。
接下來兩人談起了專業(yè)問題。
劉教授談到了自己的研究,他正在做進化算法的研究,還說趙奕的‘篩選法’很可能會對他的研究起到關鍵作用。
“是什么樣的算法?”趙奕感興趣的問道。
“智能自主分辨學習?!?/p>
劉教授解釋起來,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現實世界中有很多‘相似’的東西,智能是很難分別出來的。
比如,狗。
狗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,不同品種的狗,形體、樣貌相差很大,泰迪就像是個小玩具,藏獒強壯的不輸虎豹。
通過輸入特定信息的方式,可以實現讓智能識別所有的犬種,但那不是‘人腦’的思考方式。
人類不需要去記住每一種犬類信息,也能通過簡單的觀察,判斷一個動物是‘犬類’。
人類的判斷是基于樣貌、習性和其他一些知識,當然判斷也會出現錯誤,比如,有的犬種有時候就會被認作是狼。
這種情況下,智能也很難進行分辨。
劉教授的研究就是讓智能自主紀錄的方式,來提升對事物的認知,最開始智能只能識別一個犬種,后來加入新的犬種,它會自動分析起共同點,再有新的不認識的犬種,就能夠通過共同點識別出來,但被指正是錯誤的以后,它也會自動去修正,并自主去添加新的信息,讓智能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更貼近人類,而不是純粹靠數據輸入。
其中的難點有很多,‘篩選法’對研究最大的幫助,就是能夠讓智能自動排除錯誤的信息,就像是人類發(fā)現錯誤會改正一樣。
這就厲害了!
趙奕和劉教授談過以后,都有種幫助劉教授,趕緊完成研究的沖動,最重要的是,把研究成果用在自己的機器人上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