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為人上,李瑄沒有瑕疵,他認為李瑄沒有反叛的理由。
現在李光弼似乎明白,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,就是理由。
他在營帳中踱步,看起來焦躁不安,表面上在罵安祿山,實際上心中已經有決定。
“可我們都是圣人封的元帥,被寄予厚望,難道要我們也背叛圣人嗎?”
郭子儀唉聲嘆氣地說道。
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蓋世,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權獨握,甚至成為皇帝。
雖然國家還是大唐。
但小宗代替大宗,禮制名存實亡。
“秦王和安祿山一比,雖……唉,總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。我雖是胡人,卻也懂得天策上將和秦王的含義?!?/p>
“但我世代為唐將,大唐是我的國家,既然國家下令,我肝腦涂地便是。像周處、祖逖一樣,即便戰(zhàn)死,也能名留青史;如果后退,會是不尊軍令被殺的結局,無法死得其所。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歸的。”
“就這樣吧,不論郭帥是否同意,我都會帶著士卒出井陘,進攻趙郡?!?/p>
李光弼向郭子儀表達他的決心。
“李將軍都這樣了,我還有什么好說的?若平定叛亂后不死,功成身退便是!”
郭子儀拍了一下大腿,站起身來。
二人一商計,出井陘布局戰(zhàn)斗,旨在一舉收復河北,策應朝廷。
在進入井陘之前,郭子儀、李光弼在一起對軍隊進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。
他們明確國家大義,表示服從天策上將的軍令,不久后,天策上將會派遣使者運輸金銀珠寶,按照軍功獎勵將士。
全軍都十分振奮。
此時,郭子儀和李光弼麾下猛將如云。
如仆固懷恩、王思禮、李國貞、李光進、張昕、寧景璿、呂鳴岳、杜從政、唐朝臣、竇覦、陳回光等。
在分配將領領軍的時候,每一支軍隊都能嚴格執(zhí)行軍令。
五月下旬,李光弼和郭子儀率領軍隊肅清了常山、趙郡的叛軍。
九門城之戰(zhàn)余威還在,一連十幾個縣向唐軍投降。
隨后,李光弼、郭子儀攻擊博陵郡,連下數座堡壘,到達史思明駐守的定州城。
一番試探攻擊后,李光弼和郭子儀得知叛軍的援軍到來,準備暫且放棄攻擊,向常山撤退。
表面上是因為無法攻破定州城,又得知燕軍援軍而來的撤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