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弄到手弩的人,一定不會是普通權(quán)貴,聽說刺客還無比英勇。
“古人云,執(zhí)行天道的人,必會有所福報。本王為天下蒼生,刺殺我者,逆天而行,怎能成功?諸位好意本王心領(lǐng),不必為我擔心?!?/p>
李瑄向李峴和眾大臣回道,然后話鋒一轉(zhuǎn):“諸位請隨本王到尚書省的議事廳,得聽兩京狀況?!?/p>
大臣們見李瑄豁達,便不再糾結(jié)刺殺之事。
時已至下午,李瑄與文武百官不商議政策,他只是聽李峴等官吏匯報長安要事和地方事宜。
朝廷已可以與天下所有郡縣取得聯(lián)系。
最起碼沒有明面上反對李瑄的太守、縣令。
最多只是陽奉陰違,借助山高皇帝遠,搞自己的小圈子。
別說錦衣衛(wèi)未完成組建,即便完成,也不可能杜絕這樣的事情。
歷史已經(jīng)證明,在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,沒有一勞永逸的政策,只有永不間斷地改革。
長安有李瑄的禁軍把持,在李瑄離開后,沒有人敢明面上鬧事。
政令能有效施展。
李瑄的基本盤安西北庭河西隴右,最為穩(wěn)定。
天將軍的余威在,西域三十六國恪盡職守,聽從顏真卿的調(diào)令。
長安的絲綢、貨物,通過河西走廊源源不斷地交易。
當然,積弊的問題也在,全國的常平糧倉,甚至義倉都有告急的現(xiàn)象。
戶口雕敝,戶部一時間難以統(tǒng)計。且戶口等級混亂,有些明明是上上戶,卻報為下下戶,官商勾結(jié),瞞天過海,躲避賦稅。
這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稅收。
李瑄只是讓宰相和大臣們商議具體方案,集思廣益。
實際上李瑄已經(jīng)有變法策略,但他沒有聲明。
與李峴研究的行省制度和增設(shè)為九部要等五年以后。
在這五年時間,他要完成三件事情。
第一,全國的義倉糧食平均下來夠人均一石,每郡每縣都要有標準,防止自然災(zāi)害時,缺乏賑災(zāi)糧食。
第二,常平糧倉,可供常平新法,且能完全常平糧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