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要沒了,李瑄掌握權(quán)柄的難度要提升數(shù)倍。
活捉穎王,收隴右兵,再至京兆
夜,星辰點綴著深邃的夜空。
涼州城的城里城外,依舊燈火通明。
東北、南面和西北一側(cè),營壘如星星點點,蜿蜒無盡。
馬圈的牧馬區(qū)域遍布百里,盡為嘶鳴。
在李瑄入主涼州城三個多月后,涼州城初步恢復(fù)往日的繁華。
李瑄打開河西走廊,允許西域的商人踏上這里交易,購買屬于涼州城的東西。
當(dāng)然,在長安、洛陽之路未打通前,不免瓷器、茶葉等物品的短缺。
李瑄一如既往地鼓勵涼州地區(qū)的商貿(mào)。
城外上百個工坊,繼續(xù)開工。
李瑄吩咐僚屬引進來自安西的肥皂、琉璃、蒸餾酒等工坊。
以及棉花加工廠,和棉布工坊。
敦煌、晉昌、酒泉、張掖,這幾郡也必須發(fā)展。
特別是敦煌城,李瑄有意將其建成僅次于涼州城的大城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西塞明珠”。
李瑄任命河西勸農(nóng)使,河西巡察使,河西鹽鐵使,河西慈幼堂使,河西常平新法使,河西走廊轉(zhuǎn)運使等職,監(jiān)督河西回歸正軸。
對內(nèi),李瑄任命河西支度使、河西營田使,河西和糴使,收攏河西財政大權(quán),為大軍后勤財政作為鋪墊。
第一波糧食和牛羊,已從安西運輸?shù)經(jīng)鲋莩恰?/p>
繼續(xù)補充涼州的戰(zhàn)略物資。
涼州城中的工匠火力全開,哪怕軍中不缺盔甲,也在全力打造盔甲,特別是鐵甲。
箭矢、弩矢,源源不斷。
李瑄以絲綢獎勵工匠,使匠人們分兩班,晝夜不停。
即便如此,匠人樂此不疲。
自古以來,李瑄是最厚待匠人的領(lǐng)導(dǎo)者,他不將工匠視為賤籍,短短三個月,李瑄兩次攜帶牛羊肉慰問工匠。
讓工匠們十分感動,他們決心用最大的能力,完善每一片盔甲,磨礪每一朵鋒刃。
河隴的豪強本就被李瑄鏟除過,隴右等地因畏懼李瑄的屠刀,曾在大非川之戰(zhàn),向李瑄“捐獻”眾多金銀珠寶,以慰士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