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若說河北所有士族都加入安祿山的陣營,那純粹是臆斷。
更別說普通的平民百姓。
歷史上安史之亂的時候,河北的反撲,此起彼伏。
凡十七郡皆歸朝廷,兵合二十馀萬;其附祿山者,惟范陽、盧龍、密云、漁陽、汲、鄴六郡而已。
一度讓安祿山非常狼狽,若不是李亨微操,叛軍絕對會失去河北,切斷安祿山與范陽的聯(lián)系。
最后還是安祿山手下將領(lǐng)大殺四方后,才震懾住許多。
至于后世“二圣”立廟之論,純粹是藩鎮(zhèn)要挾朝廷的籌碼和收買藩鎮(zhèn)人心。
設(shè)身處地,百姓會在乎屢屢在河北屠殺的安祿山、史思明嗎?
安祿山知道自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后代,在長安多年,更清楚他與漢族士大夫之間的隔閡。
也明白那些漢人士大夫?qū)说谋梢摹?/p>
所以安祿山麾下多用胡人,更有胡將換漢將的事情。
要么就是如嚴莊、高尚、李史魚、獨孤問俗、平冽、李廷堅這種落魄文人。
還有就是張通儒、薛嵩這類人,祖上無比輝煌,但不為朝廷所重,想投機安祿山,走出屬于自己的捷徑。
張通儒的祖父是出將入相的張仁愿,薛嵩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貴。
雖然安祿山喜歡任用胡人,但他不得不接受一個現(xiàn)實,就是他麾下的胡將,沒有漢人將領(lǐng)能打。
軍隊的訓(xùn)練,一直由漢人主導(dǎo)。
哪怕是他最看重的曳落河、同羅精騎,分別由崔乾佑和田承嗣訓(xùn)練。
但最終,安祿山卻將曳落河交給奚人李歸仁統(tǒng)帥。
同羅精騎由義子田乾真統(tǒng)帥。
連燕云鐵騎,都由他的義子安守忠統(tǒng)領(lǐng)。
至于其他的義子、胡人更多了,都掌握重軍。
安祿山將統(tǒng)帥權(quán),交給漢人,但麾下中層將領(lǐng)大部分都是胡人。是以,漢人大將想要兵變非常困難。
安祿山內(nèi)心是很精明的,他身為胡人,哪怕再缺心眼,也不可能用大量的漢人,那樣遲早是自尋死路。
安祿山麾下的胡將有:
安國粟特人:安忠臣,安忠順,安守忠(安祿山義子,沙陀人),安神威,安太清,安武臣,安雄俊,安岱,安思義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