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讀《左傳》的時候,每每讀到《天王狩獵河陽》,都非常氣憤。按照禮制,大夫有朝見周天子的職責,怎么能讓天子屈尊,前往諸侯國會見諸侯呢?”
“圣人的龍輦,前往的是泰山和華山,臣功績再大,也不敢冒犯天顏,也希望圣人至大至長,從此不為功臣接駕。那些誣告臣的話,一定是居心叵測?!?/p>
李瑄幾乎沒有猶豫,向李隆基回答道,語氣表情痛心疾首。
天王狩獵河陽,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事件,是禮樂崩壞的象征。
天王,指得是周襄王,他前往河陽見到威名赫赫的晉文公重耳。
雖然晉文公想覲見周襄王,增加他的威望。但晉文公沒想到的是,周襄王竟然來河陽。這下其意義全變了,不是晉文公覲見周襄王,而是周襄王“覲見”晉文公。堂堂的周天子被一個諸侯王呼來喚去實在有失體統(tǒng)。
這也成為晉文公的污點。
而天王狩獵河陽中的“狩獵”,是孔子在編著《春秋》的時候,為挽回周襄王的面子罷了。
即便所有人都知道其中的意義。
李瑄引此故事,就是表明他遵循禮制,一顆赤誠之心,從未有冒犯圣人的意思。
現(xiàn)在,甚至以后的流言蜚語,很可能是欲加之罪。
“邊令誠和七郎有什么矛盾?他為何誣陷你?”
李隆基對李瑄的回答很滿意,合乎他心意。
能對天王狩獵河陽憤怒的臣子,一定是忠臣。
他現(xiàn)在想知道邊令誠和李瑄的矛盾。
“臣得知邊令誠在龜茲、焉耆等地有良田千頃,又收向諸國王索要眾多寶物。臣想回來向圣人稟告,沒想到他先行一步,更倒打一耙?!?/p>
李瑄不得不改變方案,先把邊令誠弄死再說。
邊令誠的“存款”還在安西,他的萬貫家財,都將進入李瑄的腰包。
“邊令誠這狗奴,我一定殺了他?!?/p>
李隆基此時相信李瑄的話,怒形于色。
一切都豁然開朗。
還是那句話,秩序混亂的天寶后期的貪污不可怕,只要受李隆基寵信。
李隆基不會容忍挑撥君臣關系、欺君罔上的監(jiān)軍。
這是在撼動他的權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