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李相在,下次科舉的策令八成還是關(guān)于新法。
他們要更加熟悉新法。
許多文人士子沒有歸鄉(xiāng),他們滯留在長安,身上無錢財者,要么成為果園農(nóng)莊的幫工,要么成為代書筆之人,以此謀生。
還有一部分名氣大,卻沒有中進士的文人士子,會受到長安豪商的資助。
長安有許多商人巨富,他們想投資找潛力股。
朝廷不允許官吏與商人私下來往。
但未成官吏的考生可以,期間還傳有不少佳話。
在進士發(fā)榜的第三日,李隆基礙于面子,召新科進士入躍龍殿。
李隆基不過寒暄幾句,連半個時辰都不到,就離開去玩耍。
由李瑄留在躍龍殿,仔細了解這些進士。
進士們能與李瑄交談,非常興奮,他們對李瑄早就如雷貫耳,佩服李瑄的英雄氣,仰慕李瑄的才華,敬重李瑄的為國為民。
既然能通過新法的策令,就一定對新法有信心。
他們都是遵循新法者。
李瑄平易近人,不拘小節(jié),讓進士們親近。
李瑄向這些進士承諾,讓不要離開長安,會盡快給他們安排銓選。
通過銓選的官吏,可直接上任。
進士們都非常激動,盛世的官職本就少,他們還以為要排隊年,才能被任用為官。
不久后,他們就知道為何會如此了!
哪怕是前幾年的進士一同銓選為吏,也不夠彌補空缺的天下官吏。
大唐目前有一千六百多個縣。
縣令、縣丞、縣尉這些朝廷命官,加起來足足五千多個。
而一年錄取的進士,不過二三十人。
其他各科及第,也不過百人。
就這樣,成為進士后,還要排年的隊,才能參加銓選。
實際上通過考試為官的并不多,大唐的主要官吏來源,還是門蔭入仕和“舉薦入仕”。
只不過進士的稱號,能增加成為宰相的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