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賀知章卸任秘書監(jiān)后,由吳兢這個德高望重的老臣繼任。
其實吳兢提前未知曉,但作為天后朝就存在的老臣,一直認(rèn)為糊名制有利于良性循化。
所以他在糊名之下判斷,那如何知曉此考生平日之品德、操行,若選出來的盡是些有才無德之人,將來為官一方,豈不是禍亂百姓,我大唐亦會陷入危局。”
工部侍郎陳希烈硬著頭皮出列反對道。
他還是老生常談的話,把德才兼?zhèn)鋻煸谧爝叀?/p>
“難道德行要到貢院考試時才查明嗎?在報名之前,就應(yīng)該調(diào)查此考生德行。而且陳尚書所言實屬危言聳聽,難道進士及
天變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
辯駁的大臣,皆不提謄錄。
因為謄錄的出發(fā)點太好,無法質(zhì)疑謄錄,所以他們都拿科舉糊名說事。
“啟奏陛下,公平取士乃是科舉之根基,糊名之法和謄錄之法可先在明年科舉試行,以測試糊名和謄錄制度下,與以往有何不同之處。關(guān)于德行考察之事,可后續(xù)再議如何完善補充,務(wù)必使我大唐科舉既能公平公正選拔有真才實學(xué)之士,又能兼顧德行操守之考量,為我朝江山社稷選出真正的賢能之才?!?/p>
李瑄也向李隆基一拜,說出一個折衷的想法。
只要能試驗一次,他就能保證將兩法推行下去。
“啪啪啪……”
李瑄話音落,裴寬以笏擊掌,表示贊同。
緊接著席豫、吳兢、李峴、楊慎矜、楊璹等大臣迎和。
就連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吏,大多數(shù)都迎和李瑄的話。
還是那句話,如果沒有“曳白”和“野無遺賢”,科舉糊名有待商榷。
這兩件事情朝野非常不滿,連士人都知道,如果大臣弄權(quán),他們家世即便再好,也無法進士及第。
索性贊同李瑄改革科舉制度。
況且李瑄在辯論的時候,壓制反對者,有理有據(jù),讓他們覺得十分有說服力。
自始至終,李林甫沒有提出一句話。
因為李瑄針對他的意思很明顯,野無遺賢已是事實,說不如不說。
后悔啊!
本以為只是李瑄不在之時的一個小手段,討好圣人的同時,讓圣人對他更信任。
李林甫不明白圣人為何會轉(zhuǎn)變這么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