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今天這肉必須得進嘴?。?!
到傍晚時,不僅學校放了學,工廠基本下了班,王主任也總算將各項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好,帶上街道辦工作人員和已經(jīng)分好的粗糧和野豬肉,看望孤寡困難戶。
順便宣傳了下,是后希捐的。
為年底她先進個人提前做預演。
沒點貢獻功勞,憑啥評先進嘛!
后希他們四合院里的聾老太太也有份,她分了三兩肉外帶著五斤棒子面。
孤寡并不是單純指代孤兒寡母。
主要還是在困難,無收入少收入。
所以放學回去的路上,不少人見面打招呼都是直接夸,而后希則是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。跟夸不夸沒關系,主要是有著前世記憶的她,此時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習慣兩米多的視野,前世一米六幾的視野與現(xiàn)在兩米多視野互相交錯。
還挺矛盾,既新奇又習慣。
就是有種,哇,原來個高的人看世界是這樣,又有一種,這種感覺不是應該早就已經(jīng)習慣了嗎的思維邏輯混亂。
這些記憶融合的后遺癥還有不少。
估計得磨合一段時間。
回家后,剛上初二,十五歲的李后光和小學還沒畢業(yè)的十二歲李后宗,已經(jīng)更早一步回來,正在屋外面做晚飯。
現(xiàn)在學校可沒有什么晚自習。
老師也是到點下課,甚至于提前放學都很正常,畢竟餓著肚子是真沒什么精力教學或聽課,還不如早點放學,趁天還沒黑挖點野菜或者摸點小魚小蝦。
有些鄉(xiāng)鎮(zhèn)學校都已經(jīng)停課了。
先找吃的,解決春荒更重要。
“家里有什么菜?要做菜嗎?”剛放下書包,后希就探出腦袋直接問道。
“姐,不用做菜,爸說今天食堂那邊肯定有葷菜,所以準備去食堂打幾個菜回來吃,讓我們別急,稍微等會兒。
餓了可以先吃幾個烤紅薯……”
說著的同時,李后光已經(jīng)往煤球爐里面扔了四個拳頭大小的小紅薯,正好一人一個,待會飯好了,紅薯差不多也能吃,不過雜糧飯得等父母回來再吃。
烤紅薯他們能直接吃。
軋鋼廠食堂那邊,正常情況下,吃飯的主力是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員工。
或者說結婚,但是沒人會做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