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直離譜。
現(xiàn)在的大唐,一張宣紙值五十文!
這一卷紙才夠寫幾個字?
按這個開銷算,要真每家每戶發(fā)一張傳單介紹紅薯做法和圖紙,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!
陳迎心無奈地嘆了口氣。
雖然早就聽說古時候紙很貴,但他實在沒想到能貴到這種地步!
這也難怪為什么朝廷官員動不動就推薦幾個人來負責大事——這紙,確實用不起。
一套齊全的科舉用書,得花上好幾千貫錢,一般的百姓一輩子都買不起,更別說靠讀書做官了!
難怪大唐剛開始搞的科舉制度一直沒法推廣開來。
這種制度怎么能成功呢?
那些出身貧寒的孩子和平民家庭,連書都買不起,能識幾個字就算不錯了!
陳迎新仔細打聽了一下,才明白為什么紙張會這么貴。
貞觀初年,主要的造紙原料是青藤。
這東西產量本來就低,價格自然就高。
再加上制造工藝復雜麻煩,紙當然更加金貴。
搞明白了這些之后,陳迎新并沒有灰心。
他一拍桌子,滿臉自信地說:
“不就是紙嗎?我自己來做!”
他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聽說過,竹子也能用來造紙。
青藤貴?
那種會有代替的東西吧!
為了能夠做出紙來,他又陷入了廢寢忘食的階段。
接下來整整半個月時間,他就泡在研發(fā)室里面不斷的試錯。
終于在昨日研發(fā)出了不需要青藤就能做出來的紙。
然而,后續(xù)他又發(fā)現(xiàn)了問題。
就是這種紙?zhí)×恕?/p>
根本不足以支撐到用來印刷。